隨著2015年起各大銀行停發(fā)磁條卡,中國的銀行卡升級換“芯”已成必然趨勢。
而據(jù)央行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市面上的純磁條銀行卡保有量高達34億張,未來幾年每年新投放的金融IC卡數(shù)量可達數(shù)億張。
金融IC卡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一個小小的智能芯片,但此前中國銀行卡芯片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壟斷,如僅荷蘭恩智浦一家就占據(jù)了超過90%的中國市場份額,剩余不足10%亦被德國英飛凌、韓國三星等瓜分。國產銀行卡芯片所占的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直到2015年5月,同方國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同方國芯)終于進入中信銀行的集采名錄,首批發(fā)行2萬張聯(lián)名白金借記卡。
“這意味著國產金融IC卡芯片已突破小批量商用的測試試驗階段,即將進入大規(guī)模推廣的階段。”同方國芯總裁趙維健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國芯銀行卡”終于在外商壟斷多年的市場中擠開一條門縫。
來自歐洲的刁難
早在1995年,中國工商銀行就向客戶發(fā)放了國內首張金融IC卡,但直到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全國范圍內更換芯片銀行卡的大幕才正式拉開。
“客觀地講,那時候國產芯片銀行卡并沒有完全準備好。”北京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總裁段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國產芯片的架構和技術已成熟,但并未專門研發(fā)出針對銀行體系的芯片。
正是在那段時間,歐洲國家已基本完成了芯片銀行卡的更換過程!八麄兊募夹g和產品都很成熟,這也讓歐洲的銀行卡芯片公司在第一批換芯潮中就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倍瘟⒄f。
國產銀行卡芯片企業(yè)很快發(fā)現(xiàn),對方的“撒手锏”是標準。
“為確保芯片的物理安全性,芯片廠商設計的每款芯片都必須通過權威檢測機構的安全檢測才能投放市場。”段立說,當時主導全球市場的是西方的CC標準。
CC是Common Criteria for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的縮寫,意為國際信息技術安全通用評估準則,是由美國、英國、法國等6個西方國家共同建立的有關信息安全和系統(tǒng)安全特性的準則。CCRA組織是基于CC標準的互認協(xié)定組織,目前全世界共有25個國家加入這個組織,其中大部分是歐洲國家。
“中國并不是CCRA組織的成員國,歐洲的檢測機構根本不接受來自中國芯片企業(yè)的檢測要求。”段立說,國內芯片企業(yè)在通過CC認證時曾屢遭刁難。
中國芯片生產企業(yè)一度聯(lián)合中國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在WTO框架下與CCRA據(jù)理力爭,最終取得了檢測機會。
但結果是,可以頒發(fā)CC證書的5個歐洲國家仍然拒絕給中國企業(yè)頒發(fā)證書。這意味著即使通過了檢測,中國企業(yè)依然拿不到合格證書。
除金融IC卡外,智能芯片還應用于各類功能卡,比如中國的二代身份證和社會保障卡。出于信息安全的考慮,二代身份證和社會保障卡已經全部采用國產芯片。
這樣,當時國內智能卡的市場幾乎就剩下金融IC卡的領域。“歐洲檢測機構對中國芯片企業(yè)的百般刁難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確保自己的芯片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倍瘟⒄f。
中國獨立標準的壓力
歧視并不局限于歐洲的檢測機構。到現(xiàn)在,即使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明確要求各家商業(yè)銀行消除阻礙和限制采購國產金融IC卡芯片的歧視性條款、取消強制要求采購芯片通過國際CC認證的條款,但大量商業(yè)銀行仍然堅持要求采購的芯片必須通過國際CC認證!皣a銀行卡芯片陷入兩難境地!倍瘟⒄f。
2011年后中國金融IC卡發(fā)卡量迅速增長,當年2300萬張,到2013年累計發(fā)卡量達到5.93億張。
轉載請注明出處:
“這個背景下,中國開始從國家層面探索建立自己的金融IC卡芯片檢測認證體系。”據(jù)段立介紹,2013年經過工信部以及中國銀聯(lián)的共同努力,在國家銀行卡檢測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國家金融IC卡安全檢測中心。
“同方國芯是第一家通過檢測并拿到安全證書的企業(yè)!倍瘟⒄f,在這一紙證書的背后,是中國針對銀行卡芯片進行“摸著石頭過河”式的獨立檢測探索。
“國家金融IC卡安全檢測中心也建立起了一套可以與歐洲標準抗衡的檢測標準!倍瘟⒄f,受此壓力,歐洲方面很快同意向中國的受檢企業(yè)發(fā)放檢測合格證書。
“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倍瘟⒄f,中國建立自己的檢測機構和檢測標準,目標是希望可以與歐洲的檢測機構達成互認,“特別是在將來,我們也可以要求歐洲的芯片企業(yè)必須通過中國檢測機構的檢測,才能進入中國市場,這會給對方很大的壓力!
歐洲的檢測放開之后,同方國芯隨即踏上了赴歐洲檢測之路。段立說,CC認證費用大約在一兩千萬元人民幣,時間成本也很高!皣馔瑯拥漠a品大約3個月就能拿到認證,而中國的產品可能需要兩三年!倍瘟⒄f,失去了很多市場機會。
一旦中國企業(yè)拿到檢測證書,國外企業(yè)就開始用價格優(yōu)勢進行打壓!斑@也逼迫我們去開發(fā)成本更低的產品!倍瘟⒄f。
“預計2015年底我們有一款芯片可以拿到CC認證,這是目前國內最有成本優(yōu)勢的芯片。”趙維健說,只要打開市場通道,國產芯片在技術和成本上的優(yōu)勢就會迅速顯現(xiàn)出來,“這一點當初在SIM卡國產化道路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自我試驗
早在2014年5月份,同方國芯與河南鶴壁銀行合作,在國內開始首次國密多應用金融IC卡項目的試點,試點芯片全部采用國密算法。
出于安全考慮,智能芯片在生產過程中要進行加密。
國密算法是國家密碼局研發(fā)的一套獨立的商用密碼算法,主要用于對不涉及國家秘密內容但又具有敏感性的內部信息、行政事務信息、經濟信息等進行加密保護的一種密碼技術。
“國外的產品還不支持國密算法,所以國密算法的推廣客觀上也推動了金融IC卡國產化的進程!壁w維健說,國內芯片廠商都曾希望能跟隨國家推廣國密算法的機遇去開拓市場,但由于需要大規(guī)模硬件改造,銀行領域的國密算法推廣非常緩慢,銀行卡芯片市場依然掌握在外國企業(yè)手里。
同方國芯開始變更市場策略,在密切跟進國密算法推廣的同時,從運營模式比較靈活、對創(chuàng)新項目比較積極的中小型商業(yè)銀行入手,推廣國芯銀行卡片。
比如與一家商業(yè)銀行試點發(fā)出聯(lián)名卡,用于同方國芯員工的工資卡!耙笏袉T工在測試期內每人至少完成十次以上POS消費,以此測試國芯銀行卡在各種環(huán)境下消費的狀態(tài)!倍瘟⒄f,良好的測試結果終于打消了銀行的顧慮。
商業(yè)銀行和地方銀行的成功經驗,對國有大中型銀行的推動作用明顯,趙維健說,2015年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接受國產芯片,“目前正在接受測試的銀行就有十幾家。中國的銀行數(shù)量達數(shù)百家,我們要在2016年金融IC卡真正批量商用大潮來臨前爭取走到市場的前端。”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csegsbt.cn/